• 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技

人工智能究竟能否替代法官律师

时间:2018-08-31 11:01:58  作者:小米  来源:中国时报网  浏览:242  评论:0

  一位参观者将自己的已受审案件输入机器人,最后得到的法律意见书与法院判决结果仅差距几元钱。智博会N馆,在围起来的一个人堆里,大家正惊奇地看着机器人“大牛”为体验者服务。

  8月25日,接近尾声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仍然是人山人海,在涉及众多方面的科技成果中,一款法律界的“阿尔法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一个有着蓝色圆眼睛、可爱外表的机器人,小小的身体里具备了不少硬科技,应用专利150余项,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为核心技术,这就是百事得“大牛”法律机器人。

  不久前在重庆仙桃大数据谷举行的国内首次法律人机大战中,6位资深律师在速度、完整性、准确度上竟完败“大牛”。

  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问题一般,不少人在感受到法律机器人实实在在的便利之后不禁会问: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律师甚至是法官的“饭碗”?就此,《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六位律师败阵人机大战

  在这场人机大战中,6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年以上执业经验的优秀律师代表“人脑”,“大牛”则是代表前沿科技的“类脑”,这是“人脑”与“类脑”的比赛。

  在公证员监督下,赛事组委会通过提前网络抽题、志愿者统一培训等方式,确定了本次比赛的两类案例,一类是民间借贷,一类是劳动争议。

  在案件的判定中,专家评审团根据双方调查法律事实的完整度、咨询结论的准确性、出具咨询意见书的时间长短三项指标作为比赛考察的重点。

  咨询人于2013年11月28日出借了1000万元给借款人,出借人以银行转账方式支付了950万元、以现金方式支付了5万元,但没有证据证明通过现金支付款项的真实性。

  据此,“大牛”出具了一份详细的法律咨询意见书,包括案件基本事实、法律规定、法律建议、咨询意见、维权途径等。这一切仅用了7分钟。

  另一边的3位资深律师此时还在继续询问案件情况。最终,3位律师花费的时间均在1个小时以上。

  在劳动争议的案例对决中,3位律师花费时间最少43分钟,最多的80分钟,而“大牛”却只花了8分钟。

  除了速度,“大牛”在专业性上也不含糊。

  在劳动争议案例中,“大牛”在咨询结论准确率、调查法律事实完整度上分别达到100%、98%。而与其对决的3位律师中成绩最好的也才60%、60%。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大牛”咨询结论准确率、调查法律事实完整度高达99%,而3位律师最好成绩则为95%,但花费的时间却远远多于“大牛”。

  “我们的机器人可以学习、有记忆,它现在对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家庭纠纷、婚姻和财产方面非常精通和高效,这些也恰恰是老百姓经常遇到的问题,可以迅速解决。”百事得大牛公司董事长吴怡说。

  推理决策能力填补空白

  提及研发“大牛”的原因,作为律师的吴怡谈到了农村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去农村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时候,看到老百姓那一双双依赖、信任、无助的眼睛,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那时候的队伍不管排的有多长,老百姓们都愿意等。他们对法律帮助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但律师经常去农村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不太现实。”

  所以,当吴怡看到法律界“阿尔法狗”战胜美国20名顶级律师的消息时,她萌生了研发一款与“阿尔法狗”一样高水平法律机器人的念头。

  百事得大牛机器人销售代理商介绍:“‘大牛’的研发仅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400人同时工作,核心技术专利有15项,这真的是一个奇迹。不管是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技术创新上来说,它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大牛’是首个具有‘类脑’的法律机器人,它模拟法官和律师的思维,以多轮发问的方式查明法律事实,并根据法律规定及运算规则一键生成咨询意见书、民事诉状、仲裁申请、报案材料等法律文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专业、便捷、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从而达到缓解法院压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吴怡说。

  据吴怡介绍,目前,“大牛”在意图识别、多轮会话、法律推理决策方面能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如此一来,他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说四舅被五舅骗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九舅借十舅发给十一舅工资的1000元,那么这钱应该找谁赔的问题不再会让人头疼了。”吴怡笑说。

  据悉,近日,香港亚投金融集团公司下属的亚投旭日(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重庆大牛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代理销售大牛法律机器人协议,便捷、准确的法律咨询或将得以实现。

  价值判断仍须由人来做

  在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熊明辉教授看来,法律界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案多人少的形势日益严峻,促使政法机关不得不采取更加高效率的手段去应对;二是公正司法的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建立一种标准化的裁判基准或裁判模型,将其运用到案件处理当中,会使裁判结果更加公正。

  “北大法宝”创始人之一、法律实验室创始人张力行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将会是一些重复性工作,而不是法律人的工作。以后人工智能和法律人融合,不会取代法律人,但会让律师的工作有所变化。

  熊明辉也认为,人工智能的定位只是智能辅助。“人能做的事情毕竟与机器不同,机器可做公正、无私、机械的工作,但价值判断必须由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终究无法替代人类。”熊明辉说。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副院长黄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2017年年底,有媒体针对未来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趋势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律师行业被机器替代的概率是3.5%,“这个数值并不算高”。

  在他看来,目前无需担心法律机器人真正替代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细分领域很多仍是非诉类法律服务的天下,诉讼服务的产品化大门尚未打开。

  “原始的传统式、作坊式的法律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数据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法律界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的前景可期、可观。”重庆一资深法律从业者坦言,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对司法领域工作的专业度、工作效率、质量等带来巨大影响,而当前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有理由相信这股浪潮会继续推动政法机关及律师行业的变革,最终还会影响到每位法官及律师的专业提升。


QQ:1513202161 投稿邮箱:news@51569.com 公司名称:福建海峡头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10380号
Powered by OTCMS V1.30 Beta